Haydn: Die Schöpfung
有关《创世记》创作时间的最早史料大概要算是1796年12月15日的一封信,那是贝多芬的老师阿尔希茨布雷贝格写给贝多芬的,“昨天海顿来看我,他告诉我想写一部规模庞大的清唱剧,内容有关‘创世记’,他希望能够尽快完成。他还弹了几段给我听,依我看相当不错……”从这段文献记载来判断,当时海顿已经创作了一些片断,那么他大概是从1796年早些时候就开始作曲,当时他刚刚回到维也纳不久。 说起《创世记》的创作缘起,还要追溯到海顿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的第二次英国之行。在伦敦海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虽然当时亨德尔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但英国人对亨德尔音乐的痴迷却给海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亨德尔代表作《弥赛亚》演出内牛满面的海顿也对英国观众欣赏清唱剧的传统,特别是亨德尔所代表的英国清唱剧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兴趣。这时他似乎就对震撼内心深处的这种神性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并且着手开始准备写出自己的作品来回应这种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呼唤。 当时,正好海顿的经纪人、朋友萨洛蒙给海顿看了一个现成的清唱剧脚本,是英国一位年轻诗人利德雷根据英国大诗人米尔顿的名作《失乐园》以及《圣经》中有关创世记的经文改编的台本,但海顿的英文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按照原文谱曲,作为粗通英文的读者他对《创世记》的命题以及利德雷的台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于是他将台本带回了维也纳。 海顿一回到维也纳就找到了他的朋友斯威滕男爵将利德雷的台本转译成德文,斯威滕是当时维也纳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王的御前大夫,还是出名的外交家(他是奥地利派驻普鲁士的外交官)以及维也纳数一数二的消息灵通人士,而且他爱好艺术,有“音乐之友”的名声。 斯威滕根据海顿的要求着手将利德雷的台本翻译成德文,并且对其中一些场景进行修改。有许多海顿的传记作者偏向这样一种看法,他们认为是斯威滕力荐海顿创作《创世记》,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少根据,倒是海顿的另一部清唱剧《四季》的确是因为斯威滕的极力怂恿才付诸创作的。不过,斯威滕在撰写脚本时对作曲提出了许多建议却是事实,对于这些有些越权的举动海顿没有过分在意。 海顿自己回忆《创世记》的创作时这样写道:“写《创世记》时我是多么虔诚,也许从来没有那样虔诚过,每天我都跪倒向上帝祈求赐予我力量完成这庞大的作品!”1798年4月6日,海顿接到邀请,他的《创世记》将被安排在施瓦岑伯格亲王的宫殿举行首演,因为亲王从消息灵通人士处获悉海顿已经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清唱剧。 有关1798年4月29日首演盛况的回忆大同小异,所有人都使用了“伟大”、“被征服”、“感动”等字眼,音乐界的评价形容这是自巴赫、亨德尔之后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如此鸿篇巨制又深受各方赞誉的作品也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了。 此后,《创世记》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在欧洲,甚至北美的许多城市上演,《创世记》的第一次公开演出(首演是沙龙性质的,非贵族身份无法接到邀请)是1799年3月19日,地点在维也纳皇家宫廷剧院,海报上写着作曲家的头衔“音乐博士、艾兹特哈奇亲王宫廷乐长”,所谓音乐博士是指牛津大学授予海顿荣誉音乐博士头衔的故事,至于宫廷乐长的头衔,虽然海顿当时早已退休,但亲王仍然保留了他的这一头衔。巴黎首演是在1800年的圣诞夜,本来法国方面邀请海顿亲自指挥,但因为奥地利与法国6个月之前刚刚打了一仗,而且奥地利战败,所以海顿拒绝了这一邀请。首演当日拿破仑也出席了,当时他还是第一执政,虽然在去剧院的路上遭到了刺杀,但拿破仑还是坚持观看了演出。 在这部清唱剧里,创造世界的上帝是一位让我们感到情切,甚至还有点爱慕的人物。这里面没有巴赫那种正襟危坐的敬畏,无论独唱、重唱、合唱还是乐队音乐,都时时流露着对上帝的柔情蜜意,仿佛那是我们共同的情人。从这一点上讲,从来不失幽默的海顿已经相当接近浪漫派了。 全剧共分三段,第一段讲述第一至四天,第二段讲述第五、第六天,第三段则描写亚当与夏娃赞颂造物主。海顿除了充分运用合唱团与管弦乐团之外,还安排了不少独唱部分。每一天的结束都有相当精彩的合唱乐段。 1808年,维也纳的贵族和艺术家们组织了一场向76岁的老海顿表示敬意的音乐会,上演的就是这部《创世纪》。乐队序曲表现了宇宙之初的混沌,其间竟包含着半音和声(比瓦格纳早了50年)!这之后,当合唱队唱到那句“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落在“光”这个唱词上的C大调和弦的宏伟、堂皇,让老海顿按捺不住了,手指向天空,高声喊道:“它是从那里来的!”演出还在继续,老海顿越来越激动,人们不得不在中途将他送回家去。无数的崇拜者簇拥着他。贝多芬还亲吻了他的手。那时的维也纳人都记得,这是海顿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一年之后,在拿破仑围攻维也纳还未彻底消停的炮火声中海顿溘然离世了,也许和着充满他心中的这神圣的音乐一起,终于回到了创世的造物主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