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叶小纲音乐典藏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的个人作品专辑《林泉—叶小纲音乐典藏》,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并全球发行。 该专辑由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出品,是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音乐学院“211室内乐作品推广工程”推荐项目。 曲目介绍: 一、林泉(为古筝而作) Springs in the Forest for Zheng, Op.6(2001) 袁莎/筝 古筝曲《林泉》于2001年应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之约而作,并由袁莎于当年11月30日首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林泉》是近代中国古筝曲创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该曲继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秀美和内在特质,同时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技法和美学追求,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古筝曲《战台风》创作以来最优秀的古筝独奏曲之一。 该曲集中了各种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同时又有着清新优美的旋律线条、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多种层次的音色要求和深邃的美学思想,是一首被广泛赞誉并雅俗共赏的古筝独奏曲。2005年,该曲在中国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比赛中获得唯一的作品比赛金奖。 二、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Op.59 (2008) 林朝阳/小提琴 朱亦兵/大提琴 由熹/钢琴 《钢琴三重奏》作于2008年,是作曲家叶小纲在阅读约瑟夫·海顿的总谱《创世纪》时获得的灵感。关于这部作品,叶小纲先生说:“中国关于创世纪有古老的传说,我在读总谱时第一想到的却是中国“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这个神话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说起,过了几十年后在我聆听西方音乐的时候竟然跳进了我的思绪,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妙的瞬间。毫无疑问,我的音乐形态更多的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它的起点却是来自我脚下这片悠远的土地。” 三、纳木错(为钢琴而作) Namucuo for Piano,Op.53(2006) 邹翔/钢琴 《纳木错》作于2006年2月,是作曲家应青年钢琴家邹翔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次演出而创作。作曲家曾于2001年亲抵这座坐落于终年积雪的群山之间的神秘的高原圣湖,被其静谧悠远而深深感动。 四、三迭(为长笛与古筝而作) San Die for Zheng and Flute,Op.7a(1986) 苏畅/筝 米歇尔·拉维诺尔/长笛 该曲于1986年,由日本著名尺八演奏家三桥贵风委约,首演于东京。此曲的新版本(长笛与古筝),于2007年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范冉首演于北京。该曲显示了东西方不同音色的组合,以古筝表现东方式的松弛与散朗,以长笛体现内心的凄厉与紧张。通过东西方两种乐器的结合,体现了作曲家对东西方乐器组合音色的探索与尝试。 五、芙蓉(为六重奏而作) Hibiscus for Six Players,Op.48(2005) 米歇尔·拉维诺尔/长笛 让·路易斯·伯杰拉德/单簧管 克莱尔·伯纳德/小提琴 弗洛里安·瑙科/大提琴 艾曼纽·马格西/钢琴 伯诺伊特·保利/打击乐 法布里斯·皮尔/指挥 《芙蓉》作于2005年,是受美国密沃基新音乐团委约而创作,芙蓉是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的植物,在他们喜悦、欢愉、伤感和悲痛的时候,经常会不约而同地描绘它盛开或凋谢的景象。应该说,芙蓉含苞欲放的美丽和楚楚动人的凋零都是文人心目中美的象征之一,该曲与叶小纲的其它作品有所不同,作曲家没有过多地强调他平时的唯美主义和抒情的风格。 六、中国之诗(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Poem of China for Cello and Piano,Op.15(1982) 蔡菁婧/大提琴 郑琳/钢琴 《中国之诗》是叶小纲1982年的作品,当年获得美国“齐尔品作曲奖比赛”第一名。这是俄裔美国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举行“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比赛”(贺渌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获第一名,此举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由他的夫人李献敏女士再次在中国举行这样的作曲比赛。在北京由叶小纲和瞿小松获奖,在上海许舒亚获得殊荣。《中国之诗》1982年10月12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了世界首演,大提琴由朱亦兵演奏,钢琴由叶小纲演奏。在音乐会上,李献敏女士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江定仙教授亲自给叶小纲颁发了奖状和和奖金。 七、叙事曲(为钢琴而作) Ballade for Piano,Op.25(1987) 赵威/钢琴 《叙事曲》作于1987年,次年由美国著名钢琴家伊瓦尔·米哈肖夫(Yvar Mikhashoff)首演于香港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音乐节(ISCM World Music Days,Hong Kong,1988)。《叙事曲》吸收了中国湖南民歌中高腔的音调,表现了一种当地民众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心绪的影响,其中不乏汹涌的激情,同时亦流露出一种对静止生活状态的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