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 Poulenc: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 Poulenc: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肖斯塔科维奇仅有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全无冷峻沉重,尤其是和他的交响乐作品相比。 第一号创作于作者意气风发的年青时代,充满活力和憧憬;第二号创作于已经历尽了沧桑的年代。虽然其中仍然具备着作曲家特有的紧张和凝重,作品整体却是典雅明媚,其豁达意境令人感动。 两首作品完成的年份相差了二十几年。 中间的部分,我们只能从他的交响曲作品去了解了————大凡略为熟悉肖斯塔科维奇的乐友都知道作曲家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九死一生。在熟悉了他的交响乐作品和时代背景之后再听情绪热烈欢快的《第二协奏曲》,委实让人感慨万千。 为什么只有乱世才会出英雄? 为什么伟大艺术的诞生一定是痛苦的产物? 〈FIGHT CLUB〉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识形态就源自“现代社会不是足以催生伟大和不朽的摇篮”的理论。言下之意是现今所有的创作努力都只能诞生平庸和重复,因为你并非身处乱世。事实上极少有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包括我自己————战争意识是无法培养的,死亡的气息只有曾经一只脚踏进冥界的人能够感觉得到。求之不得,挥之也不去。 但有个特例,如果作品诞生的摇篮本身是个摇篮的话,“不朽”仍是可望可及的。 《第二协奏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写给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的,并且是由马克西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她的第二乐章绝对是世间最动人的柔板。聆听时心绪犹如插上翅膀遨游天际,那音乐是那样的绝美! 其实最动人心弦的并非音乐本身的美,而是透过音乐表达出来的一种美好、殷切的期盼——惟有“亲情”是永远足以缔造“伟大”的,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特有的。 相比之下令人疯狂的爱情不外乎下半身作怪的产物,它们催生的作品并不具备真正的人性力量。 相比之下。 普朗克最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其中包括他应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埃德蒙德·波利尼亚克王妃委约而作的两首协奏曲:一首是创作于1932年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另一首是六年后即1938年为管风琴、弦乐和定音鼓而作的协奏曲。二者既体现了普朗克所代表的法兰西音乐风格——精致明澈、优雅动听、富于诗情画意,同时也洋溢着作曲家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色——现代式的敏锐、慧黠,具有幽默色彩的故作感伤以及智力过剩的恶作剧。当然,在这两首协奏曲之间也存在着风格上的不同,正如普朗克本人在谈到后一首作品即管风琴协奏曲时所说的:“这已不是双钢琴协奏曲中那个逗笑的普朗克,而更像是赶往教堂途中的普朗克。”这一比较很能说明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内涵与特征,事实上作曲家在这首明快、流畅的协奏曲中无意表达任何深刻的内涵,而纯粹是为听者、演奏者以及创作者自己提供听觉和性情上的愉悦。这一点很可能是此曲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这也证明了在当代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时,质朴悦耳的“简单音乐”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逗笑的普朗克”出于愉悦性情的目的,在这首协奏曲中自由地、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其中既有传统的,也有当时的,既有古典的,也有流行的。双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本身令人想到巴赫和莫扎特的同类作品,普朗克从前辈大师那里继承了这一别致的音乐体裁中生动的对话性,在慢乐章里干脆惟妙惟肖地操起古典音乐语汇。而第一乐章结尾中又有对印度尼西亚巴厘人的木琴声响的模仿,当时这种遥远的东方音乐正以其独特的神秘华丽效果风靡巴黎。这一切使得协奏曲成为一个奇妙的艺术混合体。 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于完成的同年在威尼斯的国际当代音乐协会音乐节上成功首演,由普朗克本人和他的朋友雅克·费夫里耶(Jacques Fevrier)担任独奏,比利时裔指挥家德西雷·德弗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协奏。后来普朗克曾与另一位当代作曲大师本杰明·布里顿合作,在伦敦两度演出此曲,均大受欢迎,听众们不仅从舞台上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中感受到了洋溢在两位作曲家同行间的友谊,聆听到了他们以音乐进行的亲切对话,还领略到了这首协奏曲的迷人魅力。 作品以典型的古典协奏曲三乐章形式写成。第一乐章快板,但不太快的开头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热烈有力的乐章,其实这不过是一时的情绪激动,因为这番雄纠纠的气概不久便涣散下来,两位独奏的话语变得有几分漂移不定,甩出一串半音化的沉重和弦,同时模仿着巴洛克风格的低音进行。在打击乐的背景之上,木管乐器奏出轻快灵巧的旋律。一段舒缓的、略显悲哀的插段带来了沉思的气氛,之后又恢复了乐章开头兴高采烈的情绪。 第二乐章小广板充满了莫扎特式的美——流畅,典雅,宁静。这种十足的古典风范仿佛一个现代人戴上了十八世纪的假发,但在这假发下面闪动着的仍是现代人的狡黠眼光,因为我们从这种古风十足的优雅中不难感觉到,作曲家有意加入了某种精心计量的粗糙因素以及不加克制的表现成分,这是时代精神使然。同时令我们吃惊的是,普朗克在这个乐章中竟敢不动声色地大肆“剽窃”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包括因被电影借用而得名“艾尔维拉·玛迪甘”(Elvira Madigan)的第21钢琴协奏曲。这些片断被巧妙地嵌入馥郁迷人的和声,虽系“拼装”,却充满动人的个性与魅力。 第三乐章终曲:很快的快板以新的面貌重新回到第一乐章那种欢乐嬉戏的氛围中。作为典型的普朗克“心路历程”,乐章中间自然又少不得一番心绪不佳的感伤,仿佛置身于欢乐而脑海间黯然闪过“好时光终有尽头”、“人生无常”一类的念头——难道不是这样吗?但欢乐是至高无上的,它将这一时的惆怅卷进了它的急流之中。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自若本站收录的无意侵犯了DJ或DJ所属公司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方式来信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时代音乐网 黔ICP备2022008092号-9

时代音乐网|MP3歌曲免费下载|最新流行歌曲|mp3音乐大全|好听的歌|音乐下载 版权投诉 请联系我们 529132157#qq.com